山水旖旎晴方好,风物相宜“引凤来”。
春天的桂林,生机盎然。猫儿山上,水丰土沃,万木吐绿;百里漓江,水清流畅,百舸竞发。从工厂到工地,从景区到市场,各行各业有序运转,充满活力与商机。
“桂林山水优美,法治化营商环境也优越,是干事创业的好地方!”广西桂林市一餐饮企业负责人漫步于漓江边,但见一路春和景明、百花齐放,不禁感叹。
法治为营商护航,环境与山水媲美。近年来,广西桂林市政法机关深入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以建设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公开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和安全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目标,凝心聚力、守正创新、多措并举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图为桂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卉到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调研
“一心一意为了你”,强思想主动服务
桂林市平乐县坚持“点对点”让企业安心、“心贴心”让企业顺心、“亲又清”让企业舒心的服务宗旨,创新推行“妈妈式”服务,成立服务县域经济中心,政法机关进驻该中心实行“一站式”联动服务。2020年以来,该中心受理法律咨询1200多人次,审查合同64起,调处涉企纠纷54件,诉前调解涉企案件167件。
桂林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周卉多次深入平乐县长城电源技术(广西)有限公司等重点项目、企业实地调研,推动解决10余个问题,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思想认识有高度,为企助商有力度。”周卉表示,桂林市委政法委着眼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制定了《桂林市政法系统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主动问计企业发展需求,常态化开展“送法进企业”“法治体检”等活动,真正为企业做好事、做实事。
针对部分企业反映的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不够上心、不够尽力等问题,桂林市政法机关反躬自省,以专题党课、政治轮训等方式,深入学习关于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论述,组织开展“服务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深化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商不活”、“执法就是服务”等方面的认知,摒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忙没时间”等错误观念,增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
位于桂林市雁山区的广西某医药公司与外地某医院达成合作协议,医院向医药公司采购各类药品计价1300万元,承诺分期付款,但随后医院仅向医药公司支付80万元,未按约定支付余下货款。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医药公司向雁山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该案法律关系简单,有诉前和解的可能性。主办法官考虑到双方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以及继续合作的可能性,于是主动与医药公司沟通,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最终,在主办法官调解下,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桂林市政法机关围绕企业法治需求和队伍短板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法治服务能力。桂林市委政法委举办了“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桂林市两级法院组织260人次参加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题研讨,桂林市检察院系统理论和业务培训8360人次,桂林市公安局举办业务和窗口文明执法专项培训17班次,桂林市司法局组织规范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和管理工作培训,持续强化队伍的党性修养、宗旨意识、服务理念和能力素质。
监督发现问题,破题强化意识。桂林市设立了10个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及时收集解决企业行业治理等热点难点问题;选聘37名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通过“伴随执法、现场监督”发现问题,强化依法履职、主动服务意识。如今,全市政法队伍服务营商环境的态度正、意识强,变“要我做”“过得去”为“我要做”“过得硬”。
“想方设法帮助你”,强机制优化服务
千年灵渠水,悠悠米粉情。当年秦军开凿灵渠,因吃不惯米饭,便模仿面条制法把大米做成“米条”,形成桂林米粉的雏形。
“幸福生活哪里有?三两米粉二两酒。”3月28日晚,AAA米粉店老板边煮粉边介绍,两千多年来,桂林米粉与桂林人生活息息相关,也名扬四海吸引了游客,拥有广泛群众基础和较大市场空间。
吃桂林米粉,品历史文化。桂林市将米粉保护促进条例列入2024年度立法审议项目,旨在依法维护米粉市场秩序,促进米粉业良性竞争与发展。
图为桂林市公安局叠彩分局结合网格化服务管理,加大巡逻力度,做到白天见警车,晚上见警灯,护祐辖区平安。
桂林市兴安县结合灵渠申遗工程,创新灵渠、漓江源司法保护模式,在灵渠景区内成立“灵渠法官工作室”,主要审理因破坏灵渠景区文物、生态环境引发的刑事案件,审理景区范围内以及灵渠沿岸、干支流水系引发的民商事和行政案件,积极推动政法工作与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2022年6月,兴安县成立桂林市首个县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工业园区工作站。工作站内集齐仲裁调解点、工会调解点、法院诉源治理工作点、女职工劳动人事争议维权工作点等法律援助服务窗口,为工业园区劳动者和企业搭建“一站式”法律法规宣传、咨询及调解服务平台。工作站揭牌以来,已受理登记案件53件,调解成功53件,调解率为100%。
“制度管根本利长远,稳人心鼓干劲!”桂林市政法系统将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与优化营商环境相结合,以“小切口、精细化”理念助推重点领域立法。
据桂林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桂林在全区率先出台《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清单》,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列为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人重要职责。同时,推动9个市政府部门30项、县级政府461项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从制度层面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来回跑等问题,还推行行政执法包容审慎监管制度,编制实施《桂林市轻微违法行为免罚清单》,以确保行政执法法治化、人性化。
机制发力,企业受益。据桂林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完善合法性审核机制,从源头防止规范性文件“带病”出台。近3年来出具桂林市本级涉优化营商环境文件的合法性审核意见119份,提出意见167条,实现涉及市场主体经营活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核率100%;开展规范性文件专项清理,废止或宣布失效文件19份。
桂林市完善涉企纠纷调处机制,加强涉企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减轻企业诉累。落实“万所联万会”机制,78家律所联系182家商会,提供法律咨询、维权等服务,开展“法治体检”211次,提出法律意见425条。建立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法治特派员制度,在法律援助、公证、仲裁等机构开设咨询服务窗口,打造“赋强公证+司法服务”新模式,近3年来办理债权文书赋予强制执行公证2008件。深化府院联动机制,稳妥推进房地产企业风险防范与化解。对涉企行政复议案件“速立、速审、速结”,近3年来已妥善办理134件。
“总有一款适合你”,强作风务实服务
“全方位高标准服务,全年不打烊、全程不打折!”桂林市政法系统正视企业和群众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多样化需求,主动改作风、办实事、讲质效,坚持多样化、人性化服务,以“总有一款适合你”的追求做实服务保障。
图为平乐法院服务园区企业法律知识讲座现场
“这重要那重要,精准服务最重要。”桂林市公安局助企服务专班为企业提供“一对一、全链条”服务,为协助某4A级景区筹建港澳青少年研学基地,出入境管理支队成立移民事务“警企服务站”,构建常态沟通渠道,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出入境业务难题。与桂林市国资委等部门沟通,开办“惠企专窗”,提供上门指导等特色服务,去年以来走访涉外企业56家,为近70家企业开设办证专场。
桂林市人民检察院制定了《关于快速处理民营企业信访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依法从快处理为企业挽损。指导七星区人民检察院在某公司设立广西首家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联络点,延伸履职触角,便利企业维权。全市检察机关设立民企服务站12个,走访企业100余次,协助挽损2亿余元。从快从严办理侵企案件,2022年以来审查起诉侵害民企案件17件,挽损1027万元。
千好万好,落实最好。桂林市中级人民法院首创服务营商工作站,采取“线上+线下”“请进来+走出去”模式,以法治讲座、实地考察等形式为企业提供“总有一款适合你”的服务。推动出台了《桂林市建立企业破产审判“府院联动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法院主动、部门联动”的大治理格局,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2019年,桂林市中院与市工商联联合服务民企创新样板被评为年度“创新中国”最佳案例,“五心”服务民企的经验做法被全国工商联作为全国法律服务民企样本推广;2020年,在营商环境国家测评中,该院“执行合同”“办理破产”两个指标获评优秀;2021年,该院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做法被自治区发改委推树为经典案例;2022年,该院牵头负责的“执行合同”“保护中小投资者”两个指标在第三方评估中均在全区排名第一;2023年,该院加强民企产权司法保护模式获评广西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先进典型。去年,该院联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桂林监管分局共同搭建“金融纠纷诉源治理中心”,指导解决金融机构的法律问题,为金融发展提供司法保障;联合桂林市银行协会深入漓江农村合作银行调研金融纠纷诉源治理,指导解决金融机构的法律问题,为金融发展提供司法保障。
图为桂林市象山区“检察护企”、“检护民生”企业座谈会
桂林市法学会遴选61位经验丰富、作风务实的会员进入首批服务企业名单,义务提供公益法律服务。会员们扎实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提供法治讲座、法律咨询、权益保护等服务,帮助企业科学防范风险、依法合规前行。
以“中外游客满意、阳朔群众满意、旅游企业满意、党委政府满意”4个满意为目标,桂林市阳朔县公安局旅游警察大队建立可行的多部门联动机制,以阳朔公安警令指挥部为指挥大脑,联动协调全县旅游、市容、物价、交通运输等 N个行政执法部门,形成“4+1+N”的联防联动运行机制,重点对“黄牛”、“野马”、停车场收费不规范等投诉率高的旅游乱象进行严厉打击,有效维护了旅游市场秩序及营商环境。(李建平 曹长青 段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