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浙江都市新闻网  今天是 2025年04月20日 星期天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

绘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心圆

水如玉,山如黛,天空湛蓝如洗。春暖花开,走进朱鹮之乡洋县,目之所及皆是美景。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花草香气,耳边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鸟鸣。蓝天、白云、碧水、绿树,似一幅流动的美丽画卷。

刷新青山绿水颜值

近年来,洋县把守好大秦岭、护好汉江河攻坚战作为重要政治担当,坚持城乡一体推进、预防治理结合,深入推行“山长制”“河湖长制”,强力推进以秦岭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该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把“三分造七分管”的森林经营思想作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抓手狠抓落实,建立领导分片包抓,管护站全天24小时值班,管护人员定期巡山查山等制度,切实保护了森林资源;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天保工程等历史机遇,在荒山上规模植树、平原上“四旁”绿化,全力以赴筑牢秦巴保护生态屏障。目前,累计绿化造林15.1万亩,恢复治理矿山22.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8.9%。

同时,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构建立体化纵深治理体系,扎实开展“携手清四乱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对河道“四乱”问题进行拉网式巡查检查,对重点河段,分级采取昼夜巡查、隔日巡查和突击巡查等方式开展工作;对中央及省、市各级环保督察反馈交办的各类信访问题开展回头望,巩固综合治理取得的成果,进一步提高河道生态环境质量。目前,全县累计实施汉江综治40公里、库尾防治工程28.9公里;完成汉江堤防建设35公里,植树种草等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积极开展鱼类放流15万余尾,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率达100%,汉江出境水质稳定达标。

擦亮靓丽鹮乡名片

“过去居民楼黑乎乎的墙壁、楼道里生锈的铁栏杆和老式防盗窗后透出的昏黄灯光不见了,街道旁杂乱的电动车自行车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洁白光滑的墙壁、崭新的防盗门窗。”家住洋县洋州街道办青年路小区的退休干部雍老师感叹说。

自2021年4月洋县启动中心城区“四改一拆一通一落地”三年行动以来,在对21个涉及改造的老旧小区违章建筑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了15处违建拆除整改计划,多举措强力推进该工程落地见效。

洋县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抓好人居环境整治,强化洋县西站及高铁沿线、西汉高速洋县出入口周边环境卫生整治;以创建示范村(社区)、食品安全示范街、门前五包示范街道、示范便民市场、环境卫生示范小区为抓手,全面推进示范街道创建;围绕创建“省级文明示范县”和巩固深化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的目标任务,夯实路长责任制,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加快推进宜居建设,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四改一拆一通一落地”工程已实施改造项目39个,投资2.41亿元,涉及118栋4018户1.4万人;取缔店外经营36户,清理落地广告牌、条幅布幔、四角棚25个,清理流动水果、蔬菜摊点96个;拆除燃煤锅炉26台,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46户,治理餐饮油烟70家,优良天数连续五年创新高,城市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预计年底将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400亩,四旁植树850万株,城区亮灯率达95%。

激活产业发展引擎

“像这只虾,我们是3月中旬投的苗,现在已经长到6钱左右,现在每天可以捞到300斤,‘五一’之后每天可以捞到上千斤,预计能捞到4万斤,产值能达到100万元。”洋县金瑞益农种养合作社负责人许小金介绍说。

在洋县,金瑞益农种养合作社只是一个缩影。目前,全县发展稻渔综合种养5166亩,种养模式涵盖了 “稻-小龙虾”“稻-鸭”“荷-牛蛙”“稻-鱼”“稻-泥鳅”等多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近年来,洋县始终坚持生态绿色循环发展理念,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运用“公司+合作社+科技+基地”模式,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绿色种养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强力构建“米、果、药、菌、畜”五大产业带;促使以秦洋长生酒业、朱鹮湖生态农业、康原红薯、永辉米业为代表的20余户绿色有机产业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转变。

目前,全县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85种15.1万亩,拥有“朱鹮”区域公用品牌6大类50多种,实现有机产业产值11.79亿元,“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品牌潜在估价达93.57亿元,名列全国农业区域品牌百强榜。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李 刚

合作社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浙江都市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腾讯云秒杀
阿里云服务器